您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正文
研究动态

2007年度李白文化研究论文索引

2008年03月03日 15:56  点击:[]

2007年李白文化研究论文索引

 

1.         张瑞君. 李白与陈子昂.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1).
2.         李红霞. 李白诗文札记一则.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1).
3.         王定璋. 李白的理想人格与主体意识. 文史杂志,2007,(1).
4.         康怀远. 李白的性格特征和诗学风格. 当代文坛,2007,(1).
5.         周勋初. 李白诗原貌之考索. 文学遗产,2007,(1).
6.         孙绍振. 论李白《下江陵》——兼论绝句的结构. 文学遗产,2007,(1).
7.         熊烜艺. 试论李白诗中“玉”的文化意蕴.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1).
8.         周晓明. 李白的新型游侠精神与唐代社会之关系.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
9.         黄建华. 白也诗无敌——李白诗歌简介. 秘书,2007,(1).
10.     李宇林. 杜甫的“陇道难”与李白的《蜀道难》之比较.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1).
11.     张浩逊. 历代李白诗歌接受述论.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
12.     孙焕英. 李白《清平调》歌审美笔记. 民族音乐,2007,(1).
13.     潘文杰. 李白与谢脁之思想情趣比较.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社版),2007,(1).
14.     侯美灵. 杜宇声声忆思归——李白与黄庭坚杜鹃诗浅论. 沧桑,2007,(1).
15.     杨晓霭. 道教清境与李白的飘逸诗风.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1).
16.     吕相康,吕俊平. 李白山水诗的审美价值.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
17.     康怀远. 李白诗文中的民本情怀与和谐意趣.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18.     刘和椿. 挥斥幽愤 神游八极——李白入朝前后游仙诗述评.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19.     杨栩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之意旨解读.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20.     黄全彦,毛晓红. 李白的侠义精神及影响.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21.     李云琦. 论李白乐府兴寄的形式表现.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
22.     张瑞君. 李白送别诗的构思特色.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1).
23.     姚国臣,包利民. 李白诗歌中的士人精神简论.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
24.     郁贤皓. 《李白集》前言.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2).
25.     赵东明. 试论神话对李白诗歌及其气质的影响. 技术与教育,2007,(2).
26.     周啸天. 李白《将进酒》赏析. 国学,2007,(2).
27.     苗体君,窦春芳. 李白的旅游费用从何而来. 国学,2007,(2).
28.     刘松林. 关于罢免李白翰林学士的建议书. 中国报道,2007,(2).
29.     陈冬根. 茫茫大梦中 唯我独先觉
——李白之“我”及孤独意象的文化解读. 江汉论坛,2007,(2).
30.     程宏亮. 论李白离别诗浪漫情怀的个性化表达. 巢湖学院学报,2007,(2).
31.     李小荣,王镇宝. 取象与存思:李白诗歌与上清派关系略探.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2).
32.     刘崇学. 学重考证 文尚自得 旨贵求真——康怀远先生《李白事诗系年考辨》评析.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2).
33.     余恕诚. 论赋与诗在李白笔下的交融.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
34.     吴世民. 李白秋浦炼丹考. 中国道教,2007,(2).
35.     何念龙. 解读李白之“奇”.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
36.     李云琦. 论李白乐府的美感特质.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
37.     许明宏. 李白诗歌主张之管窥.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38.     田树萍. 李白诗歌中的黄河与长江意象比较.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2).
39.     张永芳. 乐府旧题 宫怨精品——李白《玉阶怨》赏析. 古典文学知识,2007,(2).
40.     赵鲲. 以我为主 唯我独尊——李白个性的根本生发点.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2).
41.     郭建伟. 浅析李白对屈原的评价及思想传承.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7,(2).
42.     贾建钢. 略论李白关于邯郸的诗歌. 邯郸学院学报,2007,(2).
43.     程宏亮,余恕诚. 李白对郭沫若“五四”时期诗歌的影响. 中国韵文学刊,2007,(2).
44.     胡遂,禹媚. 盛唐诗歌与书法——以李白、张旭和杜甫、颜真卿为中心.
柳州师专学报,2007,(2).
45.     谢赧夫. 李白《蜀道难》内蕴解读. 文学教育(上),2007,(3).
46.     刘晓光. 远去倍相思 孤月悬遥心——论李白诗之“高逸”与距离美.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3).
47.     薛颖,朱茹. 从《唐诗别裁集》对李白诗评注看沈德潜诗论.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3).
48.     周笃文. 高力士与李白. 中国韵文学刊,2007,(3).
49.     阮堂明. 始于蹈袭而终于超越——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读.
名作欣赏,2007,(3).
50.     黄全彦. 论李白的侠义精神及影响. 当代文坛,2007,(3).
51.     蒋志. 李白文化在当代. 当代文坛,2007,(3).
52.     康怀远. 李白诗歌的征服精神. 当代文坛,2007,(3).
53.     潘慎,秋枫. 李白诗歌用韵研究.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3).
54.     段全林. 论比兴手法在李白诗作中的综合运用. 中州学刊,2007,(3).
55.     陈军. 郭祥正对李白的审美接受.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3).
56.     王琪玖. 李白《静夜思》意境的另一种解读.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3).
57.     何念龙. 李白与吴楚文化之缘. 鄂州大学学报,2007,(3).
58.     王成,金英. 朝鲜诗家李瀷论李白诗初探.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3).
59.     赵彩娟. 李白乐府中代言诗管窥. 阴山学刊,2007,(3).
60.     杨立群. 论李白乐府诗的历史内容. 榆林学院学报,2007,(3).
61.     白明琦. 管窥李白诗风转变.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
62.     胡振龙. 读李白集古注本札记. 文献,2007,(3).
63.     仇小屏. “纵的继承”的精彩示范
——论余光中“李白三部曲”对李白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4).
64.     刘吉巧. 李白与明月. 文学教育(下),2007,(4).
65.     万峰. 李白诗歌中的想象艺术. 文学教育(上),2007,(4).
66.     应克荣. 大鹏一日同风起 抟摇直上九万里
——试论李白笔下的大鹏形象.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4).
67.     王艳艳. 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4).
68.     张忠云. 陶渊明与李白诗文中生命意识的飞扬. 安顺学院学报,2007,(4).
69.     陈光锐. 对李白诗中殷淑其人身份的质疑.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70.     牟国相. 言过其实的杰作——读李白《与韩荆州书》.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4).
71.     李子广. 李白诗论疑难破解——纪晓岚《赋得绮丽不足珍》的诗学解读价值.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4).
72.     石岩. 豪气纵横 坚守自我——论李白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4).
73.     王友胜,艾初玲. 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会议综述.
中国韵文学刊,2007,(4).
74.     聂立申. 论李白泰山诗中的宗教意境.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7,(4).
75.     柯七仙. 浅析李白对屈原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和发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
76.     吴积雷. 试论李白咏史诗的个体中心意识. 电影评介,2007,(4).
77.     赵莺. 酒与李白的诗.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4).
78.     黄禹康. 率真文人之命运——遥想李白当年. 文史春秋,2007,(4).
79.     曾晓渊. 独自“同欢”——李白《月下独酌》细读. 古典文学知识,2007,(4).
80.     刘润芳,于晓蛟. 郭璞李白游仙诗比较.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
81.     郭建伟. 李白干谒文刍析.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4).
82.     卢燕平. 李白天宝六年三入越经过、缘由考辨.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4).
83.     王辉斌. 李白与王维未交游原因探析——兼及孟浩然、李白、王维三人之比较.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5).
84.     张起. 李白诗歌的“白日”探秘.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5).
85.     邓江权,王渊. 玉与李白诗歌.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5).
86.     吴河清. 李白诗歌及其本事传播.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5).
87.     赵丽萍. 论李白七言歌行气势的形成. 晋中学院学报,2007,(5).
88.     张明旺. 浅谈李白诗歌的比喻.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07,(5).
89.     李晓峰. 李白离别诗中“水”、“酒”、“问”. 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5).
90.     胡可先. 刘熙载论李白绎说.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5).
91.     杨知国. 李白和白居易对日本古代和歌与文学的影响.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5).
92.     潘殊闲. 简论《瓯北诗话》的李白研究. 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5).
93.     蒋琛. 中国古代性情文人的入仕情结——以陶渊明、李白、苏轼为例.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5).
94.     汤华泉. 七言歌行的体式与李白歌行的特征. 学术研究,2007,(5).
95.     孙国超. 李白与谢脁山水诗比较.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5).
96.     王东. 李白李贽主体性比较. 宜宾学院学报,2007,(5).
97.     李兆琳. 把酒问月——论李白意识中的月亮崇拜及酒神崇拜.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
98.     舒大刚,黄修明. 李白生卒年诸说平议. 文学遗产,2007,(5).
99.     罗鸣放. 论形成李白人生理想的多元因素. 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5).
100.  黄细梅. 论王夫之对李白及其诗歌的批评.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5).
101.  郭建伟. 唐人好诗多征戍 李白绣口半盛唐——李白边塞诗粗论.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社版),2007,(6).
102.  刘尊明. 试论李白乐府诗与曲子词创作之关系. 文学遗产,2007,(6).
103.  杨会清. 李白《蜀道难》之美. 文学教育(上),2007,(6).
104.  张帆. 论李白“拟作闺音”的对照原则. 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6).
105.  安奇贤. 李白狂放气象成因探讨. 甘肃高师学报,2007,(6).
106.  刘金平,吕华明. 李白商游夔州诗歌探讨.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6).
107.  韦爱萍. 史实和诗美的完美结合——再论李白对《史记》的接受.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6).
108.  曹敏,王丽红. 浅析李白与杜甫在形象刻画方面的差异. 新西部(下半月),2007,(6).
109.  张志勇,陈爱艳. 从烟花笼扬州到梅花落江城——李白两首黄鹤楼诗比较赏析.
语文建设,2007,(6).
110.  彭新竹. 李白豪放飘逸诗风形成原因探微. 文史博览(理论),2007,(6).
111.  陈东林. 学术问题商业化的特征及其危害性——
兼批“李白是唐朝第一古惑仔”的奇谈怪论.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6).
112.  夏美丽,黄宝荣,张映先. 格式塔审美心理模式观照下汉诗风格的英译问题
——以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三个英译版为例. 科技促进发展2007,(6).
113.  余意. 李白诗歌中的青春感. 文学教育(上),2007,(7).
114.  张鹏振. 李白《将进酒》的章法. 名作欣赏,2007,(7).
115.  吉文斌. 李白古题乐府曲辞举隅——以《长相思》为例. 重庆社会科学,2007,(8).
116.  贾珮瑶. 对李白诗歌的再解读. 社科纵横,2007,(8).
117.  刘影倩. 浅析庞德译李白诗《长干行》.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9).
118.  陈运胜. 李白咏水诗中的情感世界. 文学教育(上),2007,(9).
119.  路云亭. 李白的纵横术——对大鹏形象的重新阐释. 名作欣赏,2007,(9).
120.  袁晓薇. 论韩愈对李白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广西社会科学,2007,(9).
121.  尹爱荣. 豪放飘逸 飞扬个性——论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0).
122.  王世一.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 文学教育(上),2007,(10).
123.  欧才萍. 从李白的咏月诗看其浪漫主义风格. 法制与社会,2007,(10).
124.  韦爱萍. 史实与诗美的完整结合——论李白对《史记》思想的接受. 理论导刊,2007,(11).
125.  王连弟,孙东升.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解读.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11).
126.  龙飞. 李白“杀人”揭迷. 科技经济市场,2007,(11).
127.  吉文斌. 李白的“新自然主义观”.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2).
128.  林最芬. 试析李白诗歌的精神内涵. 文学教育(上),2007,(12).
129.  钱素芳. 从赵翼论李白看其对前代诗论的继承和发展. 社科纵横,2007,(12).
130.  朱炳宇. 从李白的干谒之途看其仕途失意的原因. 社科纵横,2007,(12).
131.  一路悲歌 从李广、李陵到李白. 国学,2007,(12).
132.  林运时,武银贵. 李白应聘记. 政府法制,2007,(14).
133.  倪美玲. 论李白对鲍照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名作欣赏,2007,(16).
134.  陈海伟. 并驾齐驱之写实巨作
——比较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赠韦太守良宰》与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9).
135.  李凤艳.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谈李白、杜甫诗作中的化用. 河南农业,2007,(20).
136.  康福玲. 寄情遥深怀挚友——浅论李白《哭晁卿衡》诗的艺术特色. 河南农业,2007,(20).
137.  胡丽萍. 诗中“风骚”,自铸伟辞,超越古人
——谈李白《远别离》一诗的艺术成就.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2).
138.  张小玉. 论汪伦与李白是如何认识的. 科技资讯,2007,(33).

上一条:2008年度李白文化研究论文索引
下一条:2006年度李白文化研究论文索引

关闭

  •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高新区绵兴西路166号绵阳师范学院李白文化研究中心 联系人:冯老师 电话:0816-2579098      传真:
  • 邮编:621006 E-mail:libaizx@yahoo.cn COPYRIGHT@2010 ALL RIGHT BY JGYEY